返回
首页

奎聚楼

奎聚楼2(2/共10页)

  • 景点名称:奎聚楼
  • 地址:龙岩市永定区福建土楼民俗文化村
  • 地理位置: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奎聚楼
  • 区域编码:350803
  • 介绍

    奎聚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,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,远看颇有"布达拉宫"般的气势。从高处看,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城一体,如猛虎下山,奎聚楼即是“虎头”,楼前围墙上有两窗,似虎眼,建筑时便是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而设计的。设计人是翰林学士巫宜福,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。

    奎聚楼建于1834年,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,已有160多年历史,占地6000余平方米,高约15米,现住24户,107人。一百多年里,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,大学生有20多人,海外华侨有40多人,正如大门对联所言:“奎星郎照文明盛,聚族于斯气象新”。 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中厅高,两厢低,经160多年风雨,岿然如山。中门平时不开,贵客来到,才打开中门迎接。

    开放时间

    全年 7:00-19:30开放

    奎聚楼地图位置(模拟)

    奎聚楼精选点评

    奎聚楼,号称土楼中的“布达拉宫”,确实值得一看。主要是由于一般的土楼都是黄色,也就是一般的或深或浅的泥土本色,而奎聚楼却是粉刷成白色,而且楼层结构一层层渐次上升,有宫殿般的感觉。里面的中心房屋也很有特色,特别是号称“虎跑泉”的那口井,是永定甜度最高的一口水井。
    永定土楼的文化和历史是很有意思的,值得观赏回味。确实,作为民俗文化景区,有不同的声音是很正常的,所以西瓜认为,如果个人更喜欢山水自然风光,对建筑兴趣不是太高,那么永定土楼不一样非要去。但如果真的很喜欢建筑历史文化等,永定土楼还是值得一看的。
    奎聚楼,洪坑土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座。奎聚楼要穿过一条小巷子才能到达,门口有一个较大的空地,用来晾晒或者休息。进入奎聚楼,正面有一座牌坊,上写儒林第,看来这里聚集者土楼中的才子。现在里面还是有人居住,我们也在里面多玩玩,沾些书生气再出来。
    奎聚楼,是宫殿式方形大楼,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内,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(1834年),依山而建,远看与背后的山脊浑然一体,十分壮观。
    洪坑土楼群中比较出名的一个,里头蛮有看头的,跟高北土楼群的侨福楼相似,都是专门“出产”什么学士呀、进士呀、举人呀、博士呀、大学生呀的楼,据说至今已经有20-30人。楼内檐梁雕刻十分精美,一定得留心观看呢~ 走到对面一个小山坡远观,更为不同,非常有气势呢。
    方形大土楼,远看颇有"布达拉宫"般的气势。从高处看,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城一体,如猛虎下山,奎聚楼即是“虎头”,楼前围墙上有两窗,似虎眼,建筑时便是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而设计的。设计人是翰林学士巫宜福,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
    奎聚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西北部,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,远看颇有"布达拉宫"般的气势。从高处看,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城一体,如猛虎下山,奎聚楼即是“虎头”,楼前围墙上有两窗,似虎眼,建筑时便是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而设计的。设计人是翰林学士巫宜福,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。
    土楼作为客家人特有建筑规制,产生于宋元,成熟于明末、清、民国初。以土、木、石、竹为主要建筑材料,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,用夹墙板夯筑而成。据说,洪坑土楼中最古老的一座,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。
    奎聚楼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,远看颇有“布达拉宫”般的气势。从高处看,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城一体,如猛虎下山,奎聚楼即是“虎头”,楼前围墙上有两窗,似虎眼。中门平时不开,贵客来到,才打开中门迎接。奎聚楼之美不单单是建筑和文化,而更在于艺术,楼中的雕刻、彩塑和绘画中的花鸟、人物、山水、台阁、故事都显得活灵活现,充满了浓郁的客家历史韵味和乡土气息。
    奎聚楼位于洪坑去楼群景区内,属于宫殿式结构,比较有特色,在导游说来,这座建筑也被称为小布达拉宫。 参观的当天,因为土楼整体在维修,搭满了脚手架,因此看不清整体风格,从侧面来看,可以大体想象一下结构,虽然有特色,但说实话,被称为小布达拉宫还是有些言过其实了。
    奎聚楼奎聚楼相关信息

    猜你喜欢

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©2022 七彩生活网 版权所有

    联系邮箱:kankan660@qq.com